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驚蟄》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驚蟄》
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三。

來源:香港報

        每年3月4日或5日,太陽到達黃經015度時為驚蟄。驚蟄,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。農曆書中記載:“鬥指丁為驚蟄,雷鳴動,蟄蟲皆震起而出,故名驚蟄。”所謂鬥即鬥綱,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、衡、勺三顆星。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,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,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。
        在陽曆中,鬥指丁時,太陽黃經為345度。中醫學上,以四季配五臟,春季屬肝臟,一系列肝的病證,如精神疾病、高血壓、中風等病,常會在春季復發或加重。中醫很早就提出“春宜養肝”的說法。

驚蟄-節氣食療:
       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,是春暖花開之季,但又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之時,因此,也是流行性疾病多發的季節。諸如流感、流腦、水痘、帶狀皰疹、甲型肝炎、流行性出血熱等。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説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”。
        五行中肝屬木,味為酸,脾屬土,味為甘,木勝土。所以,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。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、維生素的清淡食物,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。鴨血性平,營養豐富,養肝血、治貧血,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;菠菜具有滋陰潤燥、舒肝養血的作用。
        鴨血菠菜湯可養護肝臟、疏理肝氣。新鮮水果蔬菜中,蘆薈、水蘿蔔、苦瓜、木耳菜、芹菜、油菜等,可以清熱瀉火;山藥、蓮子、銀耳等,可以扶正祛邪、滋陰補腎、健脾和胃。 驚蟄養生藥膳-首烏肝片;附子粥;山楂粥

驚蟄-經絡調理:
       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春天來臨,大地復甦、萬物生發,祛病養肝的大好時機(春天)春天——祛病養肝的大好時機春天,冰開雪化,雁來惊蜇,萬物復甦,到處都湧動著勃勃生機。         因為考慮到春發的時令,心包經和肝經都是厥陰經,本是一條經,在臂為心包經,在腿為肝經,所以肝血的瘀阻,可以藉心包經得以宣發。
       "其實,這兩條都是肝經的通路,膽經抒肝經之氣鬱,心包經通肝經之血鬱,側重不同而已。日常保健則可每天早上以木梳梳全頭50次,從頭部經絡調整全身的經絡氣血。另外輕敲胸部兩乳頭連線的「膻中穴」、或做伸展兩側脅肋的疏肝操,以及點按肝經「太衝穴」、心包經「內關穴」、胃經「足三里穴」,可以達到舒暢氣機、調理脾胃的效果。


驚蟄-養生食譜:
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説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”。五行中肝屬木,味為酸,脾屬土,味為甘,木勝土。所以,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。

一.附子粥:
組 成︰炮附子10克、炮姜15克、粳米100克。
簡 介︰[做法]先將兩藥搗細,過篩為末,每次取10克,與米同煮為粥。
[用法]空腹食用。
[作用]溫中散寒止痛。適用于寒濕痢疾、里急後重、腹中絞痛、喜按喜暖者。

二.山楂粥:
原料:肉豆蔻8克、山楂幹30克、大米100克、冰糖30克
做法:在鍋中倒入清水、大米和山楂幹,一起用大火煮熟,然後加入冰糖並改成小火,最後加入磨好的豆蔻粉末,煮沸後出鍋即可。

三.白菜綠豆芽飲:
原料:白菜根莖頭1個,綠豆芽30克。
製作:白菜根莖頭洗淨、切片;綠豆芽洗淨;一同放人鍋中,加水適量。將鍋置武火上燒沸,用文火燒煎煮15分鐘,濾去渣,稍晾涼,裝入罐中即成。
功效:清熱解毒、利濕者食用。

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處暑》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處暑》
處暑,二十四節氣之14。

來源:香港報

8月22日~24日,這時太陽黃經為150度,曆書記載︰“斗指戊為處暑,暑將退,伏而潛處,故名也。”“處” 含有躲藏、終止的意思,顧名思義,表示炎熱即將過去,暑氣於這一天結束,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。
《月令十二集解》曰︰“七月中,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”這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,所以稱“暑氣至此而止矣”。

        全國各地也都有“處暑寒來”的諺語,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。但天氣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,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於暑夏之季,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“秋老虎,毒如虎”的說法。這也提醒人們,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,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回光返照。著有《清嘉錄》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︰“土俗以處暑后,天氣猶暄,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;諺雲︰處暑十八盆,謂沐浴十八日也。”意思是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。
 
處暑-節氣食療:

        夏日飲食不宜過飽,通常吃到七、八分飽就可以了,但一定要注意全面、均衡的營養搭配,不可挑食、偏食。有些人受天氣影響,食慾不振,則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。週教授建議,夏季應多食用低糖、低鹽、高碳水化合物、高蛋白的食物,盡量少吃辛辣、油炸的食品。對策:適宜夏季食用的有:冬瓜、白蘿蔔、番茄等這類化濕通淤、有助於改善腸胃功能的食物;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魚,少食紅肉。可飲決明子茶、大麥茶、菊花茶、苦丁茶、綠豆湯等飲料。

處暑-經絡調理:

       秋季滋陰 養肺是關鍵-肺與秋季相應,燥氣易傷肺而產生秋季病。

       根據臟腑理論,只有保持肺經的暢通,肺的氣血才能達到平衡,從而真正達到滋陰潤燥養肺的功效。“調息潤肺”是秋季養生必要的調理項目。

       建議您進行肺經、胃經的推、拿、撥、揉,疏通您的整條肺經、胃經,然後對肺俞、中府、尺澤、三陰交、照海等重點穴位進行點全身調理。有效提高免疫力,預防和治療因肺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
       秋季護肝 防氣血失衡-進入秋季,肺功能開始進入旺盛時期,而此時,肝臟胃臟仍處於衰弱階段。肺盛則影響肝,而肝主情志,疏泄氣血。在肝氣受制的秋天,人們則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。表現在生理方面,則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發生。如內分泌失調、月經失調、心慌心悸、失眠、煩躁易怒、口乾口苦等。建議您進行“疏肝和胃”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手法,達到養陰、柔肝、疏解的效果,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。

處署-氣功導引:
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除了飲食的調整,作習正常,心念正向外,將身體的能量導引到全身的經絡、骨骼、血液、臟腑都能夠活化起來。

處暑-養生食譜:

       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,多數蔬菜、水果蔬菜、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,能補充人體的津液,有生津潤燥、消熱通便之功效。

       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,如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蜂蜜、黃魚、干貝、海帶、海蠶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類及奶類。

       處暑時節適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、青椒拌豆腐、百合蓮子湯、百合脯等,有補肝益腎、開胸潤燥、益氣寬中、安神養心的功效。

一、芝麻菠菜:
[配料]鮮菠菜500克 ,熟芝麻15克 ,鹽、香油、味精各適量。
[做法]菠菜去根洗凈,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,撈出浸入涼水中,涼後撈出淋幹水分,切成段,放入盤內,分別加 鹽、味精、香油,攪拌均勻,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。
[功效] 補肝益腎,開胸潤燥。

二、青椒拌豆腐:
[配料]豆腐1塊,青椒3個,香菜10克 ,香油、鹽、味精各適量。
[做法]豆腐用開水燙透,撈出晾涼,切成1釐米見方小丁。青椒用開水焯一下,切碎,香菜切末。將豆腐、青椒、香菜及香油、鹽、味精等攪拌均勻,盛入盤內即可。
[功效] 益氣寬中,生津潤燥,清熱解毒。對胃口不開,食欲不振者尤其適合。

三、百合蓮子湯:
[配料]乾百合100克 ,乾蓮子75克 ,冰糖75克 。
[做法]百合浸水一夜後,沖洗乾淨。蓮子浸泡4小時,沖洗乾淨。將百合、蓮子置入清水鍋內,武火煮沸後,加入
冰糖,改文火續煮40分鐘即可食用。
[功效]安神養心,健脾和胃。

四、百合脯:
[配料]生百合60克 ,蜂蜜2湯勺。
[做法]將百合清水洗凈放入碗內,澆上蜂蜜,放入蒸鍋內蒸30分鐘出鍋,或烘乾或風乾即可。分七次睡前服用。
[功效]清心安神。適於睡眠不寧,驚悸易醒者。

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立秋》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立秋
立秋,二十四節氣之十三。

來源:香港報

        8月7日~9日立秋。,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。
        “秋”就是指暑去涼來,意味著秋天的開始。到了立秋,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,因此才有“落一葉而知秋”的成語。從文字角度來看,“秋”字由禾與火字組成,是禾穀成熟的意思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,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,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。

        秋是肅殺的季節,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,在秋季養生中,《素問‧四氣調神大論》指出︰“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”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,告誡人們,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。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、遵循。

立秋-節氣食療:

       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,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,也是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,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,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。

      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說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斂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”。可見酸味收斂肺氣,辛味發散瀉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盡量少吃蔥、薑等辛味之品,適當多食酸味果蔬。《飲膳正要》說:“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,禁寒飲”。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陰潤燥者。總之,秋季時節,可適當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蘿、乳品等柔潤食物,以益胃生津。

立秋-經絡調理:

       秋季滋陰 養肺是關鍵-肺與秋季相應,燥氣易傷肺而產生秋季病。根據臟腑理論,只有保持肺經的暢通,肺的氣血才能達到平衡,從而真正達到滋陰潤燥養肺的功效。“調息潤肺”是秋季養生必要的調理項目。
建議您進行肺經、胃經的推、拿、撥、揉,疏通您的整條肺經、胃經,然後對肺俞、中府、尺澤、三陰交、照海等重點穴位進行點全身調理。有效提高免疫力,預防和治療因肺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
        秋季護肝 防氣血失衡-進入秋季,肺功能開始進入旺盛時期,而此時,肝臟胃臟仍處於衰弱階段。肺盛則影響肝,而肝主情志,疏泄氣血。在肝氣受制的秋天,人們則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。表現在生理方面,則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發生。如內分泌失調、月經失調、心慌心悸、失眠、煩躁易怒、口乾口苦等。建議您進行“疏肝和胃”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手法,達到養陰、柔肝、疏解的效果,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。

立秋:

       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除了飲食的調整,作習正常,心念正向外,將身體的能量導引到全身的經絡、骨骼、血液、臟腑都能夠活化起來。

立秋-養生食譜:

一.糖醋小排骨
【材料】豬小排、蛋清、玉米澱粉、白芝麻、白糖、生抽、醋 
【做法】1、將豬小排斬斷,反复浸泡去除血水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2、往豬小排中依次加入適量生抽、白糖、醋、玉米澱粉、蛋清,用手或筷子充分抓勻,醃製半小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3、將醃製好的排骨放入蒸鍋中,隔水蒸1小時左右,帶排骨熟透之後取出,撒上少許白芝麻即可。 
【功效】滋陰潤燥、益精補血

二.沙參玉竹老鴨湯
【材料】老鴨、玉竹、沙參、雞粉、鹽 
【做法】1、準備好以上所有食材,將老鴨洗淨切塊汆水,玉竹、沙參洗乾淨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2、將汆水後的鴨塊和玉竹、沙參一起放入湯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3、大火煮開後,轉小火,煲2小時左右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4、加入適量雞粉、鹽調味即可 
【功效】滋陰清肺、養胃生津、去除虛熱

三.栗子燉白菜
【材料】栗子、白菜、食用油、鹽、高湯
【做法】1、將栗子去皮,切成兩半;白菜切成長段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2、鍋中放入適量油,加白菜炒一下,然後加入栗子、高湯(沒有可放清水)、適量鹽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3、煮至白菜、栗子熟透即可
【功效】健脾腎、補陰潤燥

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大暑》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大暑》
大暑,二十四節氣之十二。 

來源:香港報 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7月22日~24日,此時太陽已達120度,大暑,正值中伏前後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中,……暑,熱也,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,今則熱氣猶大也。”這時正值“中伏”前後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,氣溫最高。大暑臨近,養生刻不容緩,可是該如何在如此燥熱的天氣下;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,但也有“大暑不熱”、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。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。在我國很多地區,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,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,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。健康養生呢?

大暑-節氣食療:

        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,陽氣最盛的時節,在養生保健中常有“冬病夏治”的説法,故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,如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支氣管哮喘、腹瀉、風濕痹證等陽虛證,是最佳的治療時機。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,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,重點防治。

        盛夏陽熱下降,絪蘊熏蒸,水氣上騰,濕氣充斥,故在此季節,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,濕為陰邪,其性趨下,重濁粘滯,易阻遏氣機,損傷陽氣,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夏季預防中暑的方法:合理安排工作,注意勞逸結合;避免在烈日下暴曬;注意室內降溫;睡眠要充足;講究飲食衛生。有條件的人,進入夏季後,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濁,清解濕熱之方,如鮮藿香葉、佩蘭葉各10克 ,飛滑石、炒麥芽各30克 ,甘草3克 ,水煎代茶飲。

大暑-經絡調理:

        「春夏養陽,夏季養生」以『心』為要。在中醫經絡學上見解,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講陰陽五行、表裡、臟腑,夏季屬火對應「心」

         此季節,心火旺,易傷脾胃。建議平常可多按摩對應穴位,以達預防保健之效。

可調理3大穴:

心氣不足的人可按摩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,此穴具有安定心神、治療心痛和心悸、調節情志、滋陰潤燥等作用。

肺氣不足者可按摩魚際穴是手太陰肺經的腧穴,此穴可調理肺氣、清熱瀉火、止咳平喘,達到宣肺固表的作用,進而達到止汗的效果。

脾氣失調的人可多按摩足三里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此穴具有健胃通腸、健脾益氣、改善虛弱和排汗異常等症狀。

大暑-適當運動:

身心要健康,除了飲食的調整,作習正常,心念正向外,配合合適自身的運動,將身體的能量導引到全身的經絡、骨骼、血液、臟腑都能夠活化起來。天地間的運行與皇帝內經二十四節氣養生法習習相關;夏病冬治,秋癆春醫,當逢小滿節氣的轉化,脾經心經的經絡養生氣功,對於養生極具助益。

大暑-養生食譜:

       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,由於夏令氣候炎熱,傷津耗氣,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。
      《黃帝內經》有“藥以去之,食以隨之”,“谷肉果菜,食養盡之”的論點。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,他説:“每日起食粥一大碗,空腹虛,谷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妙也。”藥粥對老年人、兒童、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。所以,古人稱“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”,“日食二合米,勝似參一大包”。盛夏陽熱下降,絪蘊熏蒸,水氣上騰,濕氣充斥,故在此季節,感受濕邪者較多。在中醫學中,濕為陰邪,其性趨下,重濁粘滯,易阻遏氣機,損傷陽氣,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

下面介紹幾種適合大署節氣的佳肴:

一.清拌茄子:

[配料] 嫩茄子500克 ,香菜15克 ,蒜、米醋、白糖、香油、醬油、味精、精鹽、花椒各適量。
[做法] 茄子洗凈削皮,切成小片,放入碗內,撒上少許鹽,再投如涼水中,泡去茄褐色,撈出放蒸鍋內蒸熟,取出晾涼;蒜搗末;將炒鍋置於火上燒熱,加入香油,下花椒炸出香味後,連油一同倒入小碗內,加入醬油、白糖、米醋、精鹽、味精、蒜末,調成汁,澆在茄片上;香菜擇洗乾淨,切段,撒在茄片上,即成。
[功效] 清熱通竅,消腫利尿,健脾和胃。

二.綠豆南瓜湯:

[配料] 綠豆50克 ,老南瓜500克 ,食鹽少許。
[做法] 綠豆清水洗凈,趁水氣未乾時加入食鹽少許(3克 左右)攪拌均勻,醃製幾分鐘後,用清水沖洗乾淨。南瓜去皮、瓤用清水洗凈,切成2釐米見方的塊待用。鍋內加水500毫升,燒開後,先下綠豆煮沸2分鐘,淋入少許涼水,再煮沸,將南瓜入鍋,蓋上鍋蓋,用文火煮沸約30分鐘,至綠豆開花,加入少許食鹽調味即可。
[功效] 綠豆甘涼,清暑、解毒、利尿;配以南瓜生津益氣。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。

三.苦瓜菊花粥:

[配料] 苦瓜100克 ,菊花50克 ,粳米60克 ,冰糖100克 。
[做法] 將苦瓜洗凈去瓤,切成小塊備用。粳米洗凈,菊花漂洗,二者同入鍋中,倒入適量的清水,置於武火上煮,待水煮沸後,將苦瓜、冰糖放入鍋中,改用文火繼續煮至米開花時即可。
[功效] 清利暑熱,止痢解毒。適用於中暑煩渴、痢疾等症。

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夏至》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夏至》
夏至,二十四節氣之十。

來源:香港報

       6月21日為夏至日,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 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。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,太陽角度最高,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。因為,接近地表的熱量,這時還在繼續積蓄,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。俗話説“熱在三伏”,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。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,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。

       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,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。《禮記》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:“夏至到,鹿角解,蟬始鳴,半夏生,木槿榮。”説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,蟬兒開始鳴叫,半夏、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。

夏至-節氣食療:

        盛夏酷暑,如何養生,成為人們關心的大事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,該時節的起居調養應適應自然界的變化,宜早睡早起,做到勞逸結合。每天可用溫水洗澡,適當鍛煉身體,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,場地可選擇在河湖水邊、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,鍛煉的項目以散步、打太極拳、做廣播體操為好,劇烈的運動不宜做。此外,還應增加午睡,以補充夜裡的睡眠不足。

        夏日炎炎,人體需水量大,可以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,但綠豆湯不要多喝,更不能當水喝,不能用冷水沖頭、淋浴,否則會引起寒濕痺症、黃汗等多種疾病。

夏至-經絡調理:
      「春夏養陽,夏季養生」以『心』為要。在中醫經絡學上見解,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講陰陽五行、表裡、臟腑,夏季屬火對應「心」。此季節,心火旺,易傷脾胃。建議平常可多按摩對應穴位,以達預防保健之效。可調理3大穴,心氣不足的人可按摩內關穴肺氣不足者可按摩魚際穴、脾氣失調的人可多按摩足三里穴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,此穴具有安定心神、治療心痛和心悸、調節情志、滋陰潤燥等作用。魚際穴:是手太陰肺經的腧穴,此穴可調理肺氣、清熱瀉火、止咳平喘,達到宣肺固表的作用,進而達到止汗的效果。足三里穴: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此穴具有健胃通腸、健脾益氣、改善虛弱和排汗異常等症狀。


夏至-養生食譜:

        夏季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因此,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,以免助熱;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,不可過食,以免損傷脾胃;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熱生風,激發疔瘡之疾。

一.荷葉茯苓粥:

[配料] 荷葉1張(鮮、幹均可),茯苓50克 ,粳米或小米100克 ,白糖適量。
[做法] 先將荷葉煎湯去渣,把茯苓、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,同煮為粥,出鍋前將白糖入鍋。
[功效] 清熱解暑,寧心安神,止瀉止痢(對心血管疾病、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)。

二.涼拌萵筍:

[配料] 鮮萵筍350克 ,蔥、香油、味精、鹽、白糖各適量。
[做法] 萵筍洗凈去皮,切成長條小塊,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,腌1小時,潷去水分,加入味精、白糖拌勻。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,鍋燒熱放入香油,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,攪拌均勻即可。
[功效] 利五臟,通經脈。

三.奶油冬瓜球:

[配料] 冬瓜500克 ,煉乳20克 ,熟火腿10克 ,精鹽、鮮湯、香油、水澱粉、味精各適量。
[做法] 冬瓜去皮,洗凈削成見圓小球,入沸水略煮後,倒入冷水使之冷卻。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,加鹽、味精、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。把冬瓜球復入盆中,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後,用水澱粉勾芡,冬瓜球入鍋內,淋上香油攪拌均勻,最後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。
[功效] 清熱解毒,生津除煩,補虛損,益脾胃。
此外,番茄炒雞蛋,也是夏季時令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