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立秋》
立秋,二十四節氣之十三。
來源:香港報
8月7日~9日立秋。,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。
“秋” 就是指暑去涼來,意味著秋天的開始。到了立秋, 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,因此才有“落一葉而知秋”的成語。 從文字角度來看,“秋”字由禾與火字組成,是禾穀成熟的意思。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,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, 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。
秋是肅殺的季節,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,在秋季養生中,《素問‧四氣調神大論》 指出︰“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 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,逆其根則伐其本, 壞其真矣。”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,告誡人們, 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。 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、遵循。
立秋-節氣食療:
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, 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,也是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 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,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, 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。
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 說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斂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”。 可見酸味收斂肺氣,辛味發散瀉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 所以要盡量少吃蔥、薑等辛味之品,適當多食酸味果蔬。《 飲膳正要》說:“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,禁寒飲”。 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陰潤燥者。總之,秋季時節, 可適當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蘿、 乳品等柔潤食物,以益胃生津。
立秋-經絡調理:
秋季滋陰 養肺是關鍵-肺與秋季相應,燥氣易傷肺而產生秋季病。 根據臟腑理論,只有保持肺經的暢通,肺的氣血才能達到平衡, 從而真正達到滋陰潤燥養肺的功效。“調息潤肺” 是秋季養生必要的調理項目。
建議您進行肺經、胃經的推、拿、撥、揉,疏通您的整條肺經、 胃經,然後對肺俞、中府、尺澤、三陰交、 照海等重點穴位進行點全身調理。有效提高免疫力, 預防和治療因肺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秋季護肝 防氣血失衡-進入秋季,肺功能開始進入旺盛時期,而此時, 肝臟胃臟仍處於衰弱階段。肺盛則影響肝,而肝主情志,疏泄氣血。 在肝氣受制的秋天,人們則容易出現情緒低落等表現。 表現在生理方面,則容易引起氣血失調等疾病發生。如內分泌失調、 月經失調、心慌心悸、失眠、煩躁易怒、口乾口苦等。建議您進行“ 疏肝和胃”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手法,達到養陰、柔肝、 疏解的效果,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。
立秋:
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除了飲食的調整,作習正常,心念正向外, 將身體的能量導引到全身的經絡、骨骼、血液、 臟腑都能夠活化起來。
立秋-養生食譜:
一.糖醋小排骨
【材料】豬小排、蛋清、玉米澱粉、白芝麻、白糖、生抽、醋
【做法】1、將豬小排斬斷,反复浸泡去除血水
2、往豬小排中依次加入適量生抽、白糖、醋、玉米澱粉、蛋清, 用手或筷子充分抓勻,醃製半小時
3、將醃製好的排骨放入蒸鍋中,隔水蒸1小時左右, 帶排骨熟透之後取出,撒上少許白芝麻即可。
【功效】滋陰潤燥、益精補血
二.沙參玉竹老鴨湯
【材料】老鴨、玉竹、沙參、雞粉、鹽
【做法】1、準備好以上所有食材,將老鴨洗淨切塊汆水,玉竹、 沙參洗乾淨
2、將汆水後的鴨塊和玉竹、沙參一起放入湯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
3、大火煮開後,轉小火,煲2小時左右
4、加入適量雞粉、鹽調味即可
【功效】滋陰清肺、養胃生津、去除虛熱
三.栗子燉白菜
【材料】栗子、白菜、食用油、鹽、高湯
【做法】1、將栗子去皮,切成兩半;白菜切成長段
2、鍋中放入適量油,加白菜炒一下,然後加入栗子、高湯( 沒有可放清水)、適量鹽
3、煮至白菜、栗子熟透即可
【功效】健脾腎、補陰潤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