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夏至》
夏至,二十四節氣之十。
來源:香港報
6月21日為夏至日,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,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。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, 太陽角度最高,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。因為, 接近地表的熱量,這時還在繼續積蓄,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。 俗話説“熱在三伏”, 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。 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, 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。
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, 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。《禮記》 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:“夏至到,鹿角解, 蟬始鳴,半夏生,木槿榮。”説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, 蟬兒開始鳴叫,半夏、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。
夏至-節氣食療:
盛夏酷暑,如何養生,成為人們關心的大事。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醒說, 該時節的起居調養應適應自然界的變化,宜早睡早起, 做到勞逸結合。每天可用溫水洗澡,適當鍛煉身體, 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, 場地可選擇在河湖水邊、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, 鍛煉的項目以散步、打太極拳、做廣播體操為好, 劇烈的運動不宜做。此外,還應增加午睡,以補充夜裡的睡眠不足。
夏日炎炎,人體需水量大,可以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, 但綠豆湯不要多喝,更不能當水喝,不能用冷水沖頭、淋浴, 否則會引起寒濕痺症、黃汗等多種疾病。
夏至-經絡調理:
「春夏養陽,夏季養生」以『心』為要。在中醫經絡學上見解,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,講陰陽五行、表裡、臟腑,夏季屬火對應「心」 。此季節,心火旺,易傷脾胃。建議平常可多按摩對應穴位, 以達預防保健之效。可調理3大穴,心氣不足的人可按摩內關穴、 肺氣不足者可按摩魚際穴、脾氣失調的人可多按摩足三里穴。內關穴 :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,此穴具有安定心神、治療心痛和心悸、 調節情志、滋陰潤燥等作用。魚際穴:是手太陰肺經的腧穴, 此穴可調理肺氣、清熱瀉火、止咳平喘,達到宣肺固表的作用, 進而達到止汗的效果。足三里穴: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, 此穴具有健胃通腸、健脾益氣、改善虛弱和排汗異常等症狀。
夏至-養生食譜:
夏季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,因此, 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 ,以免助熱;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,不可過食,以免損傷脾胃; 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熱生風,激發疔瘡之疾。
一.荷葉茯苓粥:
[配料] 荷葉1張(鮮、幹均可),茯苓50克 ,粳米或小米100克 ,白糖適量。
[做法] 先將荷葉煎湯去渣,把茯苓、 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,同煮為粥,出鍋前將白糖入鍋。
[功效] 清熱解暑,寧心安神,止瀉止痢(對心血管疾病、 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)。
二.涼拌萵筍:
[配料] 鮮萵筍350克 ,蔥、香油、味精、鹽、白糖各適量。
[做法] 萵筍洗凈去皮,切成長條小塊,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, 腌1小時,潷去水分,加入味精、白糖拌勻。 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,鍋燒熱放入香油,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, 攪拌均勻即可。
[功效] 利五臟,通經脈。
三.奶油冬瓜球:
[配料] 冬瓜500克 ,煉乳20克 ,熟火腿10克 ,精鹽、鮮湯、香油、水澱粉、味精各適量。
[做法] 冬瓜去皮,洗凈削成見圓小球,入沸水略煮後, 倒入冷水使之冷卻。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,加鹽、味精、 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。把冬瓜球復入盆中, 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後,用水澱粉勾芡,冬瓜球入鍋內, 淋上香油攪拌均勻,最後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。
[功效] 清熱解毒,生津除煩,補虛損,益脾胃。
此外,番茄炒雞蛋,也是夏季時令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