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驚蟄》

二十四節氣三合一養生法《驚蟄》
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三。

來源:香港報

        每年3月4日或5日,太陽到達黃經015度時為驚蟄。驚蟄,一年中的第三個節氣。農曆書中記載:“鬥指丁為驚蟄,雷鳴動,蟄蟲皆震起而出,故名驚蟄。”所謂鬥即鬥綱,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、衡、勺三顆星。它們隨著天體的運行,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,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。
        在陽曆中,鬥指丁時,太陽黃經為345度。中醫學上,以四季配五臟,春季屬肝臟,一系列肝的病證,如精神疾病、高血壓、中風等病,常會在春季復發或加重。中醫很早就提出“春宜養肝”的說法。

驚蟄-節氣食療:
       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,是春暖花開之季,但又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之時,因此,也是流行性疾病多發的季節。諸如流感、流腦、水痘、帶狀皰疹、甲型肝炎、流行性出血熱等。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説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”。
        五行中肝屬木,味為酸,脾屬土,味為甘,木勝土。所以,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。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、維生素的清淡食物,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。鴨血性平,營養豐富,養肝血、治貧血,是保肝的最佳食品之一;菠菜具有滋陰潤燥、舒肝養血的作用。
        鴨血菠菜湯可養護肝臟、疏理肝氣。新鮮水果蔬菜中,蘆薈、水蘿蔔、苦瓜、木耳菜、芹菜、油菜等,可以清熱瀉火;山藥、蓮子、銀耳等,可以扶正祛邪、滋陰補腎、健脾和胃。 驚蟄養生藥膳-首烏肝片;附子粥;山楂粥

驚蟄-經絡調理:
       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春天來臨,大地復甦、萬物生發,祛病養肝的大好時機(春天)春天——祛病養肝的大好時機春天,冰開雪化,雁來惊蜇,萬物復甦,到處都湧動著勃勃生機。         因為考慮到春發的時令,心包經和肝經都是厥陰經,本是一條經,在臂為心包經,在腿為肝經,所以肝血的瘀阻,可以藉心包經得以宣發。
       "其實,這兩條都是肝經的通路,膽經抒肝經之氣鬱,心包經通肝經之血鬱,側重不同而已。日常保健則可每天早上以木梳梳全頭50次,從頭部經絡調整全身的經絡氣血。另外輕敲胸部兩乳頭連線的「膻中穴」、或做伸展兩側脅肋的疏肝操,以及點按肝經「太衝穴」、心包經「內關穴」、胃經「足三里穴」,可以達到舒暢氣機、調理脾胃的效果。


驚蟄-養生食譜:
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説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”。五行中肝屬木,味為酸,脾屬土,味為甘,木勝土。所以,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。

一.附子粥:
組 成︰炮附子10克、炮姜15克、粳米100克。
簡 介︰[做法]先將兩藥搗細,過篩為末,每次取10克,與米同煮為粥。
[用法]空腹食用。
[作用]溫中散寒止痛。適用于寒濕痢疾、里急後重、腹中絞痛、喜按喜暖者。

二.山楂粥:
原料:肉豆蔻8克、山楂幹30克、大米100克、冰糖30克
做法:在鍋中倒入清水、大米和山楂幹,一起用大火煮熟,然後加入冰糖並改成小火,最後加入磨好的豆蔻粉末,煮沸後出鍋即可。

三.白菜綠豆芽飲:
原料:白菜根莖頭1個,綠豆芽30克。
製作:白菜根莖頭洗淨、切片;綠豆芽洗淨;一同放人鍋中,加水適量。將鍋置武火上燒沸,用文火燒煎煮15分鐘,濾去渣,稍晾涼,裝入罐中即成。
功效:清熱解毒、利濕者食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